“十万人大会”稳经济大盘,“快、准、狠”是要诀
· 全文共 2600 字,时长约 6 分钟
随着4月份经济数据公布,疫情冲击加剧下行压力,与市场主体现实感受吻合,更凸显了经济保卫战的紧迫性。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时指出:
•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许多市场主体十分困难。
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狠抓落实。两天后的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经济观察网”刊发题为“国务院万人大会直通区县 稳大盘超常手段刻不容缓”的报道指出:
• 按照全国2844个区县计算,这次会议的规模将超过十万人。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此前国务院也有电视电话会直达县一级,但像现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么大的阵势的极为少见。一位被通知参会的东部省份职能厅局官员说,“(省委)书记两天前就说了,要用超常规手段(刺激经济)。”
在“稳住经济大盘会议”上,李克强说:
• 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笔者认为,之所以此轮疫情比2020年冲击还要大,有4个重要原因:
• 上海因素:本轮冲击的核心是上海。与武汉不同,上海是全国经济金融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对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影响更大,心理上的冲击也更大。
• 时间跨度因素:与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最大的不同在于,今年已经是疫情第三年。尤其是对不少中小微企业而言,疫情的反复已经使其支撑能力到了极限,不是靠“咬咬牙”就能挺过去的。就像一个人举杠铃,举10分钟还可以,举1个小时肯定要累趴下了。
• 国际因素:2020年第一、二季度,全球都陷入疫情严重冲击,出现经济负增长。到了今年,外围国家大多走向“常态化”,过去两年中国出口享受的“疫情红利”开始消减,更加大了稳定外资企业预期的迫切性。
• 叠加因素:除了疫情之外,还有俄乌战争、房地产调控滞后效应、金融和平台经济领域强监管等因素叠加。
5.23国常会推出“以退减税为重头”的6方面33项措施,包括:
• 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全年退减税总量2.64万亿元。
• 缓缴养老等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
•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新增1万亿元以上。
• 增加1500亿元民航应急贷款,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
• 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
• 支持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
……
5.25“稳住经济大盘会议”上,李克强着重指出:
1.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5月底前都要出台实施细则。
2.解决两难多难问题是对行政能力的考验。要在防控好疫情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
3.地方肩负着促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的重任,要守土尽责抓落实。要创造性工作,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政策潜力,帮扶市场主体纾困、稳岗拓岗等政策能出尽出。
4.进一步打通物流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堵点,推动复工达产。
5.国务院将对地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督查。
6.各地二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将由国家统计部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公布,国务院对相关工作情况予以通报。
上述第6点尤为令人点赞,凸显中央实实在在稳经济的决心和信心,决不允许一些地方靠在统计数据上“做手脚”来做表面文章。
人心齐、泰山移。打赢“经济保卫战”,离不开社会各界通力合作。
财新网报道指出:
•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当前稳经济的“牛鼻子”是消费,这既需要稳定市场主体,也需要稳定居民就业和收入。未来财政支出可以加大对企业和居民个人的直接补助,尤其低收入人群、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和员工等。
笔者在“胡锡进所说的“震撼弹级别的措施”是什么?”一文分析指出:当前,虽然“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都存在压力,但真正的焦点问题是三个:
• 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 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面临生活压力;
• 作为经济中流砥柱(2021年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5.4%)的消费出现大幅下跌。
这三个问题,其实环环相扣:
• 没有消费,中小微企业就没收入;
• 由于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中小微企业就没收入,中低收入家庭就没了生计;
• 家庭没了生计,消费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这样一来,问题反而简化了:只需把消费激活,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因此,中央反复强调的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消费,其实都是同一个命题的不同侧面。对濒临生存临界点的企业而言,“开源(增加收入)”对企业的生存才是“第一位”的,“节流”更类似于锦上添花。从企业视角看,减税只是节流,并不能增加收入(实际上,对一个没有收入的企业而言,纳税和减税都无从谈起);通过拉动消费为企业创造收入才是开源之本。
问题简单,方法也简单:大规模发消费券。
笔者在“以“四万亿”的勇气稳消费,是经济保卫战的关键”分析了消费券相对现金的三大优点:
• 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现金不一定能转化为消费;
• 消费券可以设置期限,见效快、时间可控;
• 消费券可以限定特定行业,便于针对受疫情冲击最大的餐饮、旅游等领域精准发力。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
• 现阶段,尽管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包括国有机构部分减免租金、留抵退税等举措,但相当部分的个体工商业者和小微企业在这些政策中的获得感可能并不强。
• 目前仅靠加快提前财政支出和信用支持工具创新,还不足以完全应对当前疫情多点散发和外部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还需要积极研究增量性政策工具,必须要在总量上做文章,同时还必须要在一些超常规的工具和举措上做文章。
• 我认为,增量政策工具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积极研究向所有公民及市场主体推出一次性、规模化的疫情补贴。经过两年疫情的冲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经处于临界状态,疫情补贴有助于改善经营环境,提高全民和经济主体应对疫情冲击的承受能力。
面对疫情冲击,对居民家庭直接发放消费券或现金,已有实践经验可以评估和借鉴:
• 疫情期间,美国共三次发放现金,一个3口之家可以拿到8900美元,这一支出占全部财政纾困金额的14.65%,总规模为8700万美元,约为美国GDP的4%。从效果上看,美国消费支出恢复顺利,在2021年初超过了疫情前水平;此外,31%的现金补贴被用于支付负债,保护了居民资产负债表,为后续消费继续强劲打下了基础。
• 2020年疫情之初,香港特区政府曾对居民发放现金人均1万港元。2021年8月又推出每人5000港元消费券。根据特区政府经济顾问的估算,消费券计划对香港经济的提振作用大概为0.7%。
• 2020年3月中下旬至5月8日,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发放消费券。2022年4月1日至5月10日,累计有20个省份或其下辖市县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来促消费。广东21地市宣布发放消费券超11亿,其中深圳将分四轮安排5亿。
正如湖北省长王忠林5月25日在部署贯彻落实时所言,“稳住经济大盘是“国之大者”。”期待各级政府行动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打好“经济保卫战”。